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2月11日,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将呈现“星河角落X《中国国家天文》”历时3年策划的科学艺术展览“步天歌”(Cosmological Elements),展览由天文研究及实践者安久、科学艺术领域策展人龙星如和克劳迪娅·史努格(Claudia Schnugg)联合策划,一共呈现近10个国家、30位跨媒介艺术家的作品,亦包含曾在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林茨电子艺术节等参与展出的艺术家的作品。
步量天地之间,我们与星辰遥相呼应。隋唐以来,以多个版本传世的“步天歌”,在观象台口传却不在民间流转,随着时间推移,“此本只传灵台,不传人间,术家秘之”的步天歌口诀从观象台进入民间,正如“宇宙”也从研究的高阁,成为许多艺术家、摄影师、作家、天文爱好者可以参与、体会和讲述的领域。展览不但‘揭开’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秘密档案’,亦试图开启一段共赴宇宙终极浪漫的暗夜之旅 ,让观者探索宇宙和反观自身命运。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宇宙中的元素、尘埃经过了无数次地分离、又重聚。终于,在无尽星河的漫长等待中,人类出现在了地球这颗漂浮于深空的行星上。人类只有一片天空,地表之上在历史中曾经出现的观星者及他们所处的文明,为这片相同的广袤寰宇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制图学。从古时的星图,到太空望远镜离开地表拍摄的深空图像,再到不在人眼可见波段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这些对宇宙的制图也揭示了一种将天空作为大地或海洋的可能,星球可能是板块之上的大地,星际空间可能是海洋尽处的海洋。第一张星图也标志着“天空”从几十亿光年的虚空,转换为可被凝视、追踪、描摹的对象的瞬间,或者说一种天人关系的思维转变。 尽管我们不能在星海中直接航行,但我们都同在一艘名为“地球号”的宇宙飞船上,它承载过几十亿的“乘客”,让我们在宇宙中每秒转动约 465 米,又随着太阳系以每秒约 20km 的速度向织女星迈进。
展览的中文名“步天歌”意在暗示这种由地球所携带的无意识航行,亦可成为观星者的有意识行动——暗夜在遮蔽视线的同时,也揭示了一整个宇宙的存在。“步天歌”采用三垣、二十八宿将全天星空分为三十一大区,以此观测星空运行规律、测定岁时季节等。被《通志·天文略》称誉为“句中有图,言下见象,或丰或约,无馀无失”。“步天”是一种人身坐标和宇宙坐标之间的动态关系,也是展览重要的概念起点——不论我们对宇宙的认知经历过多少观测与探测技术的革命,我们自身仍然是极为重要的媒介。肉眼尺度上的天河,观天设备尺度上的星体和科学实验设备所追踪的亚原子粒子、暗物质或暗能量,它们并不仅仅是对“客观真实”的描述,也在提示我们与宇宙之间深切而隐秘的关联。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凯伦·巴拉德(Karen Barad)谈论了当前的研究如何“与宇宙半路相遇”,社会科学家本特利·B·艾伦(Bentley B. Allan)则试图了解在主流叙事中的宇宙学元素如何转化为社会生活中的目标、愿景和讨论。
从步天歌的隐喻出发,展览进而从“隐藏的维度”、“宇宙生态”和“漂流的文明”三个角度,展开对宇宙空间和个体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辨。 我们试图探索人类对太空的欣赏和敬畏从何而来,是什么推动了关于深空的视觉想象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如何在带来新的宇宙图景的同时,将我们带回人类与构成宇宙的那些最微小元素之间——或者说,我们与星星之间的关系?
展览平行论坛 Panel Discussions
展览论坛平行论坛从展览课题出发,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从图像、文化和历史的视角展开三场分享。论坛由联合策展人龙星如策划。
比较行星学和陨石的冥想
参展艺术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科学中心主任维多利亚·韦斯那(Victoria Vesna)将从参展作品出发,通过一场关于陨石的冥想,展开对艺术与天文的跨学科合作的思考。学者卢卡斯·里卡夫坎(Lukáš Likavčan)将带来关于“比较行星学”的思考。“行星”(planetory)概念超越了天文学和地球科学,扩展到人文和社会研究。但与此同时,行星是否可以不仅仅作为一个标度概念,而作为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我们是否可能通过将多个标度折叠成一个异质的连续体,去摆脱全球与地方的二元对立,并按照 “行星隐藏在每一粒沙子中”的想法,去描述一种行星的卷曲?
如何绘制你不可见之物:天文图像小史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博古睿学者路易·罗森(Lois Rosson)将从太空时代的天文插图史展开分享。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制作高分辨率的外太空图像的最快方法是雇人手绘。讲座将研究美国天文插图的历史,以及它走出天文台,进入更广泛的商业市场的过程。在太空时代的过程中,人们对外太空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创造视觉上连贯的图片仍然需要高度的操作。将这一任务专业化的天文插画师开发了一套特定的视觉惯例,以表明他们图像的准确性,并改变了大众和科学想象中的太空景观的外观。
太空时代和流浪文明
汉娜·阿伦特研究中心主任罗杰·伯克维茨(Roger Berkowitz)将围绕阿伦特的文本《对太空的征服及人的定位》,对展览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人本主义的宇宙观——进行展开。也通过这一关键文本,思考人文主义者如何和科学家建立一个共同的讨论平面,去理解太空探索的前景,和人与宇宙在物理和哲思层面的关联。
策展人:
Claudia Schnugg
Iris Long
艺术家:
Agnes Meyer-Brandis
Ani Liu
Angela Davies
Anna Hoetjes
安久 Angel An
Aoife van Linden Tol
Cath Le Couteur and Nick Ryan
陈明强 Mingqiang Chen
Daniela Brill Estrada
董书畅 Shuchang Dong
Eli Joteva
Florian Voggeneder
Jennifer Allora and Guillermo Calzadilla with Ted Chiang
李昊哲 Seph Li
Lucy McRae
東信&椎木俊介
Michele Boulogne
钱正昊 Jefferson Qian
Quadrature
Ranjit Bhatnagar
Victoria Vesna
易炜寒 Weihan Yi
阅壤小组 Enjoy the Lunar Soil
关于陨石的记述自古有之,而对于它们的科学研究则始于18世纪。一些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天外来客”所含的化学元素如氧化物、铁硫化物、金属铁和镍等,都能在地球上找到。“星尘”(陨石微粒)是人类头发宽度的1/10,每天有70-100吨这种地外之物落在地球上,这些看不见的颗粒承载着我们宇宙根源的奥秘。我们每天吸入的灰尘中,偶尔会夹带“太空灰尘”,亦即陨石的微粒。
参展艺术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科学中心主任维多利亚·韦斯那(Victoria Vesna)及维也纳大学地球科学教授、前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克里斯蒂安·科贝尔(Christian Koeberl)将从参展作品《[异星]星尘:从信号到噪声》出发,通过一场关于陨石微粒的冥想,展开这个项目的诸多维度: 作品不仅采集和分析了微陨石样本,也追踪地球上的风和天气如何使这些尘埃粒子长途旅行(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臭氧总量绘图分光仪跟踪在撒哈拉上空形成并穿越大西洋的尘埃云的路径);作品的声音则来自流星的等离子体轨迹反射的无线电信号、NASA的InSight航天器搭载的地震仪(SEIS)及快速射电暴(FRB)的无线电嘶吼。
2020年3月10日,《星尘:从信号到噪声》在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陨石展厅首次展出,作品的数字内容是以降落在各大陆的真实陨石为蓝本创作的,在展览“步天歌”中,艺术家创作了一件以2000年在中国阜康附近的山上发现的“阜康陨石”为主题的特定地点的作品,它是一种橄榄陨铁——一种带有橄榄石晶体的石铁陨石,人们推算它有45亿年的历史。
学者卢卡斯·里卡夫坎(Lukáš Likavčan)将就他从“比较行星学”相关的写作与研究作出回应。“行星”(planetory)概念超越了天文学和地球科学,扩展到人文和社会研究。但与此同时,行星是否可以不仅仅作为一个标度概念,而作为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我们是否可能通过将多个标度折叠成一个异质的连续体,去摆脱全球与地方的二元对立,并按照 “行星隐藏在每一粒沙子中”的想法,去描述一种行星的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