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王光乐:道路”

王光乐的艺术实践以其对时间、物质与存在的深刻探索为核心,其标志性的“水磨石”、“寿漆”系列及最新的”第二号无题”系列,展现了艺术家从日常物质到生命哲学的创作演变。展览标题“道路”既指向了艺术家作品中与自然共生的形式特质,也揭示了其在持续沉思中凝结的独特创作方式。

作为中国观念绘画的先锋人物,王光乐始终在探索绘画的本质与边界。本次展览的核心亮点在于完整呈现了王光乐艺术实践的演变轨迹,从早期的“水磨石”系列到“寿漆”系列,再到最新的“第二号无题”系列,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王光乐对时间、物质与存在的持续探索。

 

 

 

王光乐,水磨石2025,2025

布上油画

146x114cm

 

 

 

王光乐,第二号无题230725,2023

布面丙烯

280x180cm

 

 

王光乐,无题,2024

布面丙烯

315x218x70 cm

 

回溯王光乐的过往创作,策展人冷林总结:“王光乐的艺术是始终围绕着认识的实践,他强调时间、累积以及接受由此产生的变化。”在“水磨石”系列中,他选择了一种在中国建筑中常见的质朴材质作为表现对象,将日常性转化为最基础的形式练习,以一种重复和纪念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微小的瞬间凝固成艺术表达。而这种朴素的描述在发展到“寿漆”系列时,则进一步深化为对福建闽南历史及对生命本质之思:通过借鉴福建家乡为棺木年复一年地刷漆的独特习俗(闽北“髹寿棺”的民俗仪式),他创作了一组以丙烯为媒介的抽象画作,反复涂抹百层颜料,在一种近乎仪式性的创作方式中,谋求“多”与“少”之间的平衡。

而在本次展览展出的多件2025年的最新创作(包括《第二号无题之一》至《第二号无题之四》),王光乐则将绘画呈现的平置纵深感(《无题221203》)转向了竖立方式:层层叠加的材料更展现时间的堆积感。由于空间的限制,这种竖立的创作形式使得每一次涂刷的颜料不再受艺术家的全权掌控,画面因重力作用呈现出独特的肌理与形态。时间的多重形态和物质的痕迹在看似极简的技法中展露出来,但却远非其呈现的表象,展开了王光乐关于主体与对象、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哲思。诚如艺术家所说,“月球”与“月亮”是两个相近的名词,却折射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认识路径,以理解月球的方式是无法理解月亮的。

 

 

王光乐,无题20230515,2023

木包装箱、石膏、乳胶

125 x 125 x 15cm

©艺术家&北京公社

 

 

王光乐,150621,2015

布面丙烯

280 x 180 cm

©艺术家&北京公社

 

 

 

王光乐一直擅长以极高的重复性和耗时性为特征,在西安南山社的绘画实验中,艺术家直接在墙面上进行创作,最后以特定的切割技术,将这些带有建筑痕迹和色彩堆积的墙面碎片移置于展厅。在此,王光乐把尺寸、颜料和创作空间等限制条件作为作品感受的出发点,持续的创作过程则是来消化这些限制,最终形成了一个在具体环境中自然演变的形式。

也即,“道”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在具体实践中摸索出的边界,随后真正的艺术自由才得以显现。正如冷林所言:“‘道’必须在实物’路’上才能显现。‘路’只有在‘道’上才能贯通和链接,才会是‘道路’。”

 

复星艺术中心作为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机构,始终致力于支持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实践。此次展览不仅是对王光乐艺术生涯的全面梳理,更体现了复星艺术中心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深度思考。展览期间,将举办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包括道家文化分享会、艺术家论坛等,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关于艺术家

 

 

 

王光乐1976年出⽣于福建,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活及⼯作于北京。“时间性”⼀直以来都是他在艺术实践中探索的主题,他通过系列作品将哲学层⾯以及时间⾃⾝蕴含的肌理沉淀下来。在绘画过程中,他以颜料在画布上层层叠加的⽅式不仅了流逝的时间,也将时间转化为⼀种纯粹的,具有冥想性的语⾔。王光乐的作品曾于加利福尼亚亚太三年展 (2013) 、釜⼭双年展(2010)和第四届布拉格双年展(2009)展出。他的个展曾举办于北京公社、佩斯⾸尔、⻄安南⼭社与佩斯纽约等地。他参加的群展曾办于南京⾦鹰美术馆、上海经纬艺术中⼼、北京松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东美术馆、上海复星艺术中⼼、美国卢⻉尔家族迈阿密私⼈收藏博物馆、澳⼤利亚⽩兔美术馆、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荷兰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意⼤利波尔查诺博岑美术馆、美国旧⾦⼭亚洲艺术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北京泰康空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

 

 

2025.03.23 - 2025.04.13
复星艺术中心(上海)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