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赵要与久门刚史双个展

中国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欣然宣布将于2025年6月6日推出赵要(1981年生于中国四川)与久门刚史(1981年生于日本京都)双个展。此次展览作为两位来自东亚的中生代观念艺术家之间的特别对话,分别标志着赵要在上海以及久门刚史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次机构个展,将由袁佳维担纲策划。

 

策展人将聚焦于赵要与久门刚史在各自多元实践中反映出的共同特质,通过一种比较视域,揭示两位艺术家在展览中预设的行动实体及其固有属性,探索与周遭环境形成呼应或产生共振的能量、运动、气候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展览的全部作品皆处于恒定的交换与衍射状态,彼此影响、密不可分。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展览建构为一个总体剧场,引领观众在连续的空间中折返穿梭,继而发掘那些连接我们与外部世界的隐秘线索。

 

新物质主义学者凯伦·巴拉德(Karen Barad)曾在《折中宇宙》(2007年)一书中提出“在内行动”的主张,强调世界的浮现与生成在于能动参与者(agential participants)——包括各种人类与非人类的组装与测量行动——所构成的复杂网络。在此脉络下,赵要以祈使语气的表达“慢慢地展开,然后收起来。”对其最新发展的三个系列在现场的“加成总和”进行命名,有意颠覆其过往创作脉络中既存的观念路径以及与之相应的视觉经验。仰赖于观众的介入与干预,他充分调度可用感官的相互协作与不同尺度/维度的相互渗透,将展览设定为一次“看见”的事件——重置作为知识的色彩系统、作为材料的几何范式以及作为符号的数字模型,从中显示一种去中心化的软注意力机制。

 

久门刚史则更直接地将展览本身理解为一种自我迭代的有机媒介,企图勾勒其临界性。凭借书信体风格的标题“亲爱的,未来之人:”,他为观众构思了一个基于脚本的沉浸式场域,将声音、灯光、墙面结构以及个人职业生涯中首件影像作品精心编排为无尽循环的感知装置。诚如后现代主义学者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所言,我们正处在并参与着主体与客体、文化与自然、生物与机器、生物产品与信息系统、生物与机器等各种对立范畴之间的崩溃与内爆(implosion)中。艺术家模拟了在技术增生的现实下科学与哲学的互融,以及人类作为有限物种的主体性不断消亡的过程。他近期从技术中介的概念以及日本传统艺能与建筑思想中获得了比往日更为深刻的启发。为重新构想人性的内涵和外延,他考察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文明的最新形式例如人工智能。在此次展览中,他通过多重隐喻对自己的探索进行解构和重组,将之分解并重组为毁灭性的存在、幽灵般的存在以及共生体的存在,并打破后人类与前人类时间的线性序列。

 

此次展览由大田秀则画廊慷慨支持,将持续开放至2025年7月20日。

 

关于艺术家

 

久门刚史

 

久门刚史,1981年生于日本京都,2007年获得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的雕塑系艺术硕士学位。久门刚史对构成人类活动的基本情感与独特性/永恒性感兴趣,其创作的观念作品运用多种方法和媒介,包括声音、灯光、编程、雕塑、绘画和大型装置。他期待自己的作品能与观众的记忆和想象共鸣,并增强视觉和听觉感官。久门刚史于2020年在豐田市美术馆举行了首次博物馆级别的个展。他曾当选东亚文化交流特使,并荣获“Mercedes-Benz Art Scope 2018–2020”奖项、“2015年日产艺术大奖”观众奖和“VOCA 2016 当代艺术视角”大奖。他参与的群展包括:“MAM收藏016:对自然的沉思——久门刚史、PoPo和梅津庸一”(森美术馆,东京,日本,2022年)、“夏威夷三年展:太平洋世纪”(夏威夷,2022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威尼斯,意大利,2019年)、“亚洲回廊当代艺术展”(京都,日本,2017年)和“爱知三年展:彩虹商队驿站创造者之旅”(爱知,日本,2016年)等。他举办的个展包括:“螺旋练习”(丰田市立美术馆,日本,2020年)、“Resume”(大田秀则画廊,新加坡,2021年)、“River”(大田秀则画廊,东京,日本,2022年)、“Mercedes-Benz Art Scope 2022–2024: E0 House x Tsuyoshi Hisakado”(Mercedes-Benz EQ House,东京,日本,2022年)、“Tsuyoshi Hisakado: Polite Existence”(Jameel艺术中心,迪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023年)和“Tsuyoshi Hisakado: Dear Future Person”(京都市立艺术大学,京都,日本,2023年)等。他的机构收藏高阔:第一生命保险株式会社(日本)、Nissan Art Collection(日本)、森美术馆(日本)等。

 

 

赵要

赵要,1981年生于中国四川,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并工作于北京。他的个展包括:“自然的力量:一万平米作品在北京”(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中国,2018年)、“很有想法的绘画”(佩斯画廊,香港,中国,2015年),“精神高于一切”(佩斯画廊,伦敦,英国,2013年),“51平方:3#赵要”(泰康空间,北京,中国,2010年)以及在北京公社的数次呈现。他的作品曾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英国,2010年)、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珀斯,澳大利亚,2011年)、卢贝尔家族收藏馆(迈阿密,美国,2013年)、伊莱和伊迪特·布罗德美术馆(密歇根州,美国,2013年)、平丘克艺术中心(基辅,乌克兰,2013年)、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卡尔斯鲁厄,德国,2013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3年)、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鹿特丹,荷兰,2014年)、东京宫(巴黎,法国,2014年)、白教堂美术馆(伦敦,英国,2015年)、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年)、天目里美术馆(杭州,中国,2025年)等多地展出。主要公共收藏包括: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法国)、卢贝尔家族收藏(迈阿密,美国)、白免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新南威尔士,澳大利亚)、K11艺术基金会(香港,中国)、龙美术馆(上海,中国)、复星基金会(上海,中国)、Cc基金会(上海,中国)、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中国)和天目里美术馆(杭州,中国)

 

关于策展人

 

袁佳维是来自上海的写作者与策展人。她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后就读于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获艺术史硕士学位,以及建筑联盟学院,获历史与批判思维专业硕士学位。目前研究兴趣涉及当代艺术的建筑媒介、(后)现代空间观念、边界美学及地理政治学相关。近期策划的群展包括“捕云者”(贝浩登,上海,2025年)、“是日蓝花”(元美术馆,北京,2024年)、“风的内侧”(第八届画廊周北京新势力单元,北京,2024年)、“即席之美”(ASE基金会,上海,2023年)、“流向诸土”(贝浩登x缇干,北京,2023年)、“缠缠缠绕——卡罗尔·波维、胡晓媛、阿丽佳·柯维德”(Longlati基金会,上海,2023年)、“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上辑:固态模具;下辑:液态循环)”(长征独立空间,北京,2022–23年)等。共同策划的群展包括“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中国美术馆,北京,2024年)、“艺术的朋友——中国新世代收藏家展览”(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3年)、“朦胧自新——何麦克、禤善勤、赖辉明、苏予昕”(白立方,香港,2023年)等。2021至23年兼任Longlati基金会写作者收藏委员会(上海)主任与客席策展人期间,她曾带领团队策划艺术家个展包括“马秋莎:汝肤之境/镜”(2022年)、“劳瑞·普罗沃斯特:园林剧场与人类世的怪物寓言”(2022年)等。2022年,由她在上海发起的策展实践与跨学科研究事务所totalab曾联合the Soil Collection举办群展“迅疾传播:僵尸、多重生命与幸存者之爱”,同时致力于为国内私人艺术机构和独立空间模型提供替代方案。

2025.06.07 - 2025.07.20
复星艺术中心(上海)